疼痛病
疼痛病
按疼痛持续时间和性质,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。急性疼痛指短期存在(少于三个月)、通常发生于伤害性刺激之后的疼痛,通常由原发疾病引起,随着原发病的治愈,疼痛也随之消失,如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,一旦疱疹消失,疼痛也随之缓解。而急性疼痛如果在初始阶段未得到完全控制,可能会发展为慢性疼痛。慢性疼痛常在原发疾病治愈后,疼痛仍持续存在,并呈进行性加重趋势,可在没有任何确切病因或组织损伤的情况下持续存在,此时机体的病理-生理变化与原发疾病完全不同,如部分带状疱疹病人,疱疹虽已消失,但疼痛仍迁延数年甚至终生。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指出:急性疼痛是症状,慢性疼痛是疾病。临床上把具有以“疼痛”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称为“疼痛性疾病”,简称“疼痛病”。
发病原因
近年来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已经表明,长期存在的疼痛刺激可直接损伤神经系统,形成慢性神经源性疼痛,这是慢性疼痛性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。
发病机制
近年来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,长期存在的疼痛刺激可直接损伤神经系统,形成慢性神经源性疼痛,这是慢性疼痛性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。神经源性痛的发病机制包括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。外周机制包括损伤的外周传人纤维异位放电,神经元的交互混传现象,交感神经对损伤的感觉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和损伤局部形成神经瘤。中枢机制包括Na+通道上调,甲基门冬氨酸受体上调,Ca++大量进入细胞,激活NO合成等产生过氧化物,促进神经细胞凋亡,加重神经损伤(蛋白激酶C依赖性)。长期存在的疼痛刺激可促使神经细胞兴奋性提高,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敏化、脊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功能下降,以及传入脊髓的Aβ纤维发芽和脑中枢的敏化。
疾病危害
疼痛是人体患病的重要信号,它提醒人们应及时去医院看病,这是疼痛对人体有利的一面。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疼痛对人体会带来的严重的危害,甚至引起灾难性后果。轻微的疼痛可使患者精神痛苦,影响饮食起居,导致生活质量下降;严重的疼痛将引起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、免疫力低下而诱发各种并发症,甚至引致痛性残疾或影响到病人的生命。
疾病分类
典型的疼痛性疾病有截肢后的幻肢痛和残端神经痛、外伤后损伤性神经病理性疼痛、截瘫后神经痛、卒中后神经痛、中枢性神经痛、三叉神经痛、带状泡症病毒后遗神经痛、坐骨神经痛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、偏头痛、肌紧张性头痛、颈源性头痛、痛经、椎间盘源性疼痛、慢性腰背痛等等。这些疼痛性疾病在临床各科的教科书中早已分别作为疾病被描述。只是目前仍被部分医生认为“所有的疼痛都是疾病的临床症状,病好了疼痛也就没有了”,没有给与应有的重视。
诊断鉴别
如何判断疼痛是疾病而不是其他疾病带来的症状?
我国疼痛医学的开创者、国际知名疼痛学家韩济生院士指出,症状与疾病的区别是相对的,当一种慢性临床症状长期严重地威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,甚至导致患者自杀,就应该确认为疾病。例如,原发性三叉神经痛,患者除了疼痛,并无其它表现,多数患者痛不欲生,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明显下降,因此,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应该是一种典型的疼痛性疾病。此病仅有疼痛,疼痛消除了,病就痊愈了。再比如,带状疱疹神经痛也是疼痛性疾病,该病是急性带状疱疹结束后的病毒损伤性神经痛,疼痛剧烈而顽固,有的患者持续达数十年,患者自杀事件时有发生。
疾病治疗
韩济生院士介绍,随着医学的进步,疼痛的研究与治疗已进入了专业化发展阶段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:许多慢性疼痛本身就是病,而不仅仅是一种症状。疼痛常与其他疾病并存,也可单独出现,疼痛问题需要以专业的态度去对待,以专业的手段去管理。过去的那种由不同临床专科零敲碎打、单纯被动应付式的疼痛治疗模式,已远不能适应临床的需求。在此背景下诞生了一个新型学科-疼痛诊疗专科,并取得了迅速发展。
疼痛诊疗专科在现代疼痛学理论的指导下,对疼痛性疾病及临床医学中遇到的疑难疼痛问题,进行全新模式的综合分析判断及治疗。使很多难以控制的疼痛性疾病得到完善治疗。使顽痛病人不再处于“轻痛科科看,重痛哪科都不管”的尴尬局面。
疼痛专科的特点是:麻醉科、骨科、神经内科、神经外科、肿瘤科、心理医师、神经生物学工作者等等多学科协同努力,快速而彻底地消除疼痛,提高生活质量。
对头面部疼痛、颈椎病、肩周炎、椎间盘病变、腰背部及下肢疼痛等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,采用神经阻滞、神经刺激、药物等综合疗法, 可有效地改善疼痛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,清除炎性代谢产物,打断疼痛的恶性循环,从而达到“标本兼治”之镇痛效果。
对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痛、三叉神经痛、坐骨神经痛、幻肢痛、烧灼样痛等难治性神经元性疼痛,应用特异性神经阻滞技术及神经变频(热)电调制刺激等方法,通过阻断痛觉传导通路、改善神经营养状态,调整神经传导功能,取得了满意的疼痛治疗效果。
对癌性疼痛,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及疼痛部位,应用国外最新癌痛控制方法,高度选择性阻断或毁损传导疼痛的神经,一次治疗多可取得较为完善的中、长期镇痛效果。该法治疗癌性疼痛的优点是,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传统癌痛治疗中的常见副作用,对缓解患者由癌痛引起的恐惧、焦虑、忧郁等不良情绪,增进食欲,改善睡眠,提高其生质量,起到了积极的效果。
另外,应用疼痛治疗的独特手段,对某些非疼痛性疾病如慢性鼻炎、突发性耳聋、视网膜病变、失眠、顽固性呃逆、痛经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进行辅助治疗,也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。